2025年04月16日
微信

访谈 | 一西北牧者:如今,信的人还是有神迹奇事伴随

作者: 石伊泉 | 来源:基督时报 | 2025年04月16日 14:52 |
播放

谁不羡慕有神迹相随的人生呢?只是神迹听起来振奋人心,但又会有多少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经历到了呢?

张姐是西北一所教会的负责人,她从小在教会长大,目前在教会全职服事多年。她听到、见到太多神迹奇事,自己也经历过不少。在一场访谈中,张姐多次提到并十分肯定说:“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生活中必定会伴随神迹奇事。”

什么算得上是神迹呢?

我们常认为发生了新奇、不寻常、超自然能力的事才算得上是神迹。

在张姐看来,每天都充满着神迹,就连喜乐也算是一种神迹。因为喜乐不同于快乐,要喜乐是很难的。

尤其在当今社会,面临着繁忙的工作任务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重的经济压力,人们只会落入焦虑、疲惫与不安。哪里还有什么喜乐可言。虽然看似世界充斥着物质的繁荣与娱乐业的发达,但这些带来的只有短暂的快乐。

“快乐一完,忧愁就来,但喜乐却不是。喜乐就是别人看见你很难,但喜乐的灵已经在你里面让你有指望,你就能在指望中有喜乐。这完全与快乐是两回事,这是神迹。”张姐面颊红润,带着满足的笑容分享说,“除了喜乐,还有很多,多得很啦。”

她补充到:“比如,头疼了祷告后不疼了;在沟通中上帝赐智慧的话与人交谈。这些也是神迹。”

神迹是如我所愿吗?

上帝固然满有大能,但神迹是否意味着事事都要如我所愿?

张姐坦言:“当然,现实中许多祷告未蒙应允的情况也很多。有些是因为罪,有些时候是为了平衡。”

她列举了保罗和宋尚节的例子。他们都是爱上帝并被上帝爱的人,但保罗身上有一根始终未能除去的“刺”,宋尚节也是,他病后也没能得医治就去世了。

张姐讲述了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,她说:“我有个哥哥,他生病去世了。我就一直想不通,他那么爱主,为什么还是没得医治。那天我通宵祷告,直到早晨5点时,上帝对我说‘万事互相效力,叫爱神的人得益处’。”

“他得病,是为了让很多爱祂的人,因着受祂的旨意而得到益处。”她继续分享到,“我虽然知道了,但情感上却依旧接受不了。我继续和上帝说,你得帮助我接受这个事实。上帝就告诉我,生离死别都是短暂的,将来在天上是永恒的。最主要的是,有些人得了癌症,他现在死了,将来他也死了,这个才是最大的痛苦。”张姐的心得了安慰,痛苦止息了。

她发出感慨:“上帝总是把我们带到喜乐里去,让我们的心得安慰,这就是神迹。如果不是神迹,人里面就会发出愁苦的。”

每一天生命的改变都是神迹

“若一个人与上帝相连,那他天天都是神迹,也能经历到喜乐。”

张姐越说越兴奋:“信的人,必有神迹奇事伴随。经历了的人觉得太神了,没有经历的人要么只能讲别人的神迹,要么只能说圣书里面的神迹,但他里面却没有神迹。”

她说:“过去,我是一个脾气很大的人,生气的时候谁的面子都不会给。办事情也好像不过脑子,缺乏智慧,如果有人触犯我,那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,立马叫对方走人。过去,自己太年轻,没受过太高的教育,也没怎么和太多人接触过,成天只知道工作,结果把身边一圈人全得罪光了。”

就连自家弟兄也提醒说:“你还信耶稣?动不动就发脾气。”

张姐说:“过去我觉得自己可厉害了,干啥都行。唱诗好听啊,讲道能教导人啊,我能做的别人也不能做啊。”

后来,上帝也在她生命中放下许多凭借自己搞不定的事。张姐放慢语速,缓缓讲到,“自己实在解决不了,那怎么办?我只能祷告。后来在祷告中,上帝光照我,我就看到自己需要悔改。从此,我发生了很多改变。”

个人生命由内而外的改变就是神迹,若不是圣灵的光照,谁能悔改?若不是上帝的恩典,谁愿意谦卑?如今,与张姐相处,感受到的是直率与热情,而非过去的挑剔与暴躁。

她见证到:“都是神的恩典,我也享受着上帝在心灵、情绪、思想、处事为人等方方面面的供应。”

用我们的生活翻译出“以马内利”

张姐坚定地说:“我们信,就能经历到上帝的同在。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要把‘以马内利’四个字翻译出来。”

她用比喻解释到:“就像你会讲英语,你说得再好、再流利,那我也听不懂啊,因为没有被翻译出来。同样,都说耶稣好,耶稣到底哪里好?让我看到啊。不是用语言翻译,而是用我们的生活。有些人甚至什么也不说,光看见他的生活,那就已经翻译成功了。”

图片来源(Image Credit) Getty Images via unsplash.com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